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5百萬名高血壓患者,其中高達1/3以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還是把高油、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吃下肚。因為,除非經常量測血壓,否則高血壓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且即便有自覺症狀,也因症狀不具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至於已經被判定為高血壓的患者,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高血壓患者中可以將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不高,僅約30%,距離及格邊緣很遠。其實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生活型態沒有適當地調整,尤其是飲食習慣這個部分,沒有好好的吃、沒有吃對食物。
營養師建議要以營養素控制高血壓
1. 低鈉:
鹽份使我們需要更多水份,當鹽中的鈉離子跑到血液中,會把水份拉進來。額外的液體會增加血壓,增加心臟的負擔,使心臟比它所需的工作更辛苦,所以秘訣是注意鹽類的攝取。
2. 低飽和脂肪/膽固醇:
高血壓患者罹患中風和冠心病的機會比常人超出數倍,所以要減少脂肪、膽固醇的攝取,以防血管阻塞。
3. 補充足量的鈣:
鈣除了建構骨骼和牙齒外,還可以調節心跳,對肌肉收縮和凝血作用也很重要,並且可以調整毛細管和細胞膜的滲透性,參與某些酵素的作用;缺鈣除了與骨質疏鬆症、結腸直腸癌、乳癌等疾病有關外,也與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其它一百五十多種疾病有關。
4. 補充足量的鎂:
除了鈣、磷之外,鎂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人體必須攝取均衡的鎂和鈣,才能維持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的攝取不足,血鈣濃度就會昇高,過剩的鈣在組織和血管壁累積沈澱,一旦血管壁累積沈澱,自然容易引發高血壓及狹心症、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5. 補充足量的鉀:
6. 補充亞麻仁油和Omega-3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亞麻仁油和Omega-3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改善高血壓也有幫助。
7. 多攝取抗氧化劑:
抗氧化劑能抵抗自由基對人體各種細胞的傷害,膽固醇非常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擊而氧化,膽固醇一旦氧化,就會產生雪球效應,形成阻塞動脈的斑塊。
8. 高纖維與預防高血壓有關:
多吃未精製或未加工的穀類和豆類(如:全麥麵包、扁豆、黃豆等),多吃新鮮的蔬果,水果最好連皮吃。
9. 其他:
10.避免食用的食物:
注意隱藏的鹽份:檢查罐頭湯、醬汁、牛排醬類、冷凍食品的標示。選擇用低鈉,低鹽的替代品。
體重過重經常使高血壓惡化。身體需要循環更多的血,而心臟也必須工作的更辛苦。可以請教您的醫師一些飲食控制與運動的建議。最重要的是持續遵循。
11.控制脂肪:
降低脂肪攝取,特別是飽合脂肪,可以有下列兩項好處。
如果父母一方有高血壓,下一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便為30~50%;若是雙親都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上升至50~70%。在高血壓的成因中,遺傳雖然占了重要角色,屬於先天因素,但是除了與基因有關之外,也與同一個家族中,不論在飲食或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極高的相似性有關係。
最近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只要一開始出現高血壓現象,就代表著中風風險、心血管疾病風險即產生。
為了避免這些隨時引爆的危機,目前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均建議醫師早期就先用藥物來降低血壓,但若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生活方面的控制且做得不錯,就有機會可以減藥,甚至停藥;但是如果服用高血壓藥物後,血壓仍然無法下降,還必須考量是否有其他疾病造成血壓難以控制。
人的血壓本來就會高高低低,且影響血壓的因素相當多,不能單以一次的血壓值來斷定是否有高血壓,而是得測量多次血壓值,若是大多數測出的數值都偏高,才要懷疑有高血壓的問題。因此,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高血壓,建議民眾可在家中多次測量血壓。
量血壓務必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如果多次測出的血壓值都偏高,再到醫院由醫師確診,先前在家中測量的血壓數值,也應該帶至醫院,做為醫師診斷時的參考。
大川診所王祝任醫師建議:當病患接受藥物治療後,除經常測量自己的血壓外,應定期回診接受檢查或增減藥物與藥量,並且要有恆心、耐心的按量服用,並遵循以下幾個用藥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