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科別

服務科別

病毒性C型肝炎

發病通常是隱伏的,伴隨著厭食、隱約的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有時會有黃疸。疾病嚴重度可從不明顯的症狀到會引發致命情況的猛爆性肝炎,但大都症狀輕微或無症狀。通常在急性期之症狀較不嚴重,但C型肝炎易形成慢性化。輸血後C型肝炎約70%會變成慢性,慢性C型肝炎可能演變為肝硬化,部分病人也會產生肝細胞癌。

 

一、致病因子

 

從流行病學及傳染情況研究來看,至少有一種以上病毒可引起非A非B型肝炎,其中有一種已可辨識出,為30nm~50nm直徑大小,具脂質外套的RNA病毒,即C型肝炎病毒。

C型肝炎是由C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C型肝炎是台灣地區肝病猖獗第二號兇手(僅次於B型肝炎)據估計,台灣地區約有百分之二至四的人口(約三十萬人)感染C型肝炎。

 

二、傳染途徑

 

C型肝炎病毒不會經由飲食傳染,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觸也不會互相傳染,像B型肝炎病毒那樣經由產婦傳染給新生兒的機率也非常少,其主要的傳染徑是經由體液傳播,特別是血液,台灣地區自從民國八十一年七月開始篩檢捐贈血液中的anti-HCV之後,因為輸血而感染到C型肝炎的機會幾乎沒有了,一般人受到C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機率大約減少了30~40%,但是除了輸血之之外,其他可能感染的途徑還包括:紋身、穿耳洞、共用指甲刀、牙刷、刮鬍刀、使用不潔的針頭、針灸……等,單一性伴侶的正常性行為不會傳染C型肝炎,然而多重性伴侶激烈性行為易使性器官破皮、出血,會增加C型病毒傳染的危險。

 

與B型肝炎、愛滋病毒一樣,C型肝炎病毒只存在於患者的血液與可能被血液汙染的體液之中,所以一般的生活接觸、飲食等並不會傳染病毒。這些病毒的傳染都必須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否則它們都無法通過完整的皮膚黏膜,所以破損的皮膚黏膜碰到含有病毒的血液或其他體液的時候,也會傳染C型肝炎,但是其傳染的機率低於輸血、注射器械汙染等直接將病毒導入體內的情形。

 

三、潛伏期

 

2~6個月,通常為6~9週。

 

四、症狀

 

感染C型肝炎初期一般不會有症狀,若有症狀,一般來說,也比B型肝炎來的輕些。只有在嚴重肝炎、肝硬化末期或肝癌末期才會有下列症狀: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倦怠、黃疸、腹水、水腫、體重減輕。

 

C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多發生於成年後,約60%~90%受染者會轉變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約有百分之二十會變成肝硬化。若已發展到肝硬化,則每年約有百分之五會病發肝癌。C型肝炎的病人,其GOT、GPT值常會有高低的起伏變動,有時會降至正常範圍內,然後又再上升。所以,只有一次的正常GOT、GPT值並不表示C型肝炎已經好了。

 

五、治療與預防

目前治療C型肝炎效果最好的藥物為長效型干擾素(peg-interferon)合併雷巴威林 (ribavirin)。經治療後追蹤24週,若病毒被清除達持續病毒學反應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可減少肝組織發炎,肝功能改善,減少演變至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增加存活率。

自2016年後則以免干擾素C肝全口服新藥療法為主,療程短、安全性高且治癒率高達 9.5成以上。

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不僅能保障自身健康,也是預防肝炎傳播的有效方法。大部分肝病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發現時通常為時已晚,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透過篩檢能夠早期發現、適當治療,方能有效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

 

目前並無病毒性C型肝炎疫苗可接種,應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感染,例如:使用拋棄式注射針具及針灸針具,穿耳洞、刺青工具等需充分消毒滅菌,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等行為;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不與別人共用針具、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不從事無保護的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