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部潰瘍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研究指出每10位的糖尿病患就會有1人有足部問題,而病人一生中發生足部潰瘍的機率約有15%,且足部病變是下肢截肢最主要的原因,截肢手術後三到五年內約有一半的病人會再度發生足部潰瘍,而需要再次開刀。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深部組織的破壞 。在臨床上,由於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並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
傷口久久不能癒合,易引發細菌感染,嚴重時可能引起敗血症、休克而死亡。
罹患糖尿病足的患者常見於: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抽煙者、獨居、缺乏親戚朋友的病患,糖尿病史超過15 年、血糖控制不良、血管硬化、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或腎病變者、足部骨關節變形,以及曾經有足部潰瘍或截肢者。
1. 神經病變造成
2. 血管病變
百分之60的足部潰瘍病人有血管性的病變,因血管的阻塞造成足部缺氧。建議血管重建或疏通來重建血液循環,適當治療的病人可以得到不錯的成功率。
3. 免疫力的降低
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血糖高、基因或不知的原因,其免疫力比一般人低,導致多種病菌的感染。
4. 結構性的改變
因為足跟肌腱的病變,造成足部無法向背面彎曲,前足造成多餘的壓力,導致足部潰瘍。
臨床上病人因足部問題來求診時,由表淺皮膚的感染到深部化膿性的潰瘍皆有,若傷口有細菌感染,侵犯到深部肌腱、骨骼則必須住院治療,並進一步評估傷口嚴重度、週邊血管阻塞狀況及感染細菌的培養,治療目標是促進傷口癒合、保有肢體功能,而糖尿病患者足部傷口的癒合過程,受到血液灌流、營養、傷口環境等因素影響,若傷口癒合不良且持續惡化造成壞死組織,則傷口需進一步清理、消毒、去除壞死組織或截肢。
患者自我照顧與檢查足部極為重要,每日觀察腳底以及足趾之間有無乾裂、水泡、撕裂傷、紅腫、變形之情形,用溫水洗腳、擦乾,塗護膚油、定期正確地修剪趾甲,平時穿著柔軟合腳的鞋子。平日應保持足部的清潔。避免自行處理腳上的雞眼,無論是塗抹藥膏或是切削表皮。病患穿著的鞋子,鞋底要夠厚夠軟,不可有粗糙面的產生,而易造成皮膚磨損傷口感染細菌。要避免讓病患穿著拖鞋,減少周遭環境造成的傷害,形成傷口感染。更要留意的是,遠離任何不正確的足部保暖熱源,以免造成燙傷引發感染。
此外,定期回診請醫護人員(包括足部專家)檢查足部,如有外傷或其它症狀,即應立即就醫治療。
病人的傷口癒合情形,針對問題做不同的選擇與調整治療方式,才能有效地治好病人的傷口。若是糖尿病足部傷口潰瘍已產生,要儘速就醫,防止感染。進一步清除壞死組織,或可配合高壓氧的治療,有助於傷口癒合。若是患肢末梢的動脈血管萎縮不嚴重,在適合動脈繞道手術的情況下,可截取患者本身的周邊靜脈或植入人工血管,提供患肢的末梢組織重建傷口修護所需要的血流及養分,讓傷口有機會癒合。
若傷口的皮膚已無法復原,在末梢組織血流改善下,經由整形植皮可恢復皮膚覆蓋的成功機率就大大提升了,讓糖尿病患有機會遠離面臨截肢的夢魘。若是患肢的壞疽已嚴重到無可挽回的情形,為了防止壞疽所造成的感染,而造成腎功能及肺功能的衰竭,在考量優先保住病患生命的前提下,必須斷然及早採取截肢的手術,讓傷口在較健康的肢體獲得恢復痊癒的機會。
所以我們要在足部尚未形成潰瘍之前,就做好保健工作,可預防糖尿病足潰瘍產生,一旦形成潰瘍,則應迅速積極治療,以避免傷口惡化與截肢。
糖尿病足傷口癒合不佳造成截肢,是糖尿病患肢障的主要原因,一旦截肢則影響身體、心理、生活、工作或者人際關係,因此一個完整的醫療團隊,需治療糖尿病足的多元問題,使病人得到最佳的生活品質。糖尿病之足部病變,近年來更有增加的趨勢,希望透過預防與疾病衛教,避免糖尿病足潰瘍產生,因此糖尿病足的保健是醫護人員、病友及家屬需共同努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