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副傷寒分別是由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傷寒與副傷寒是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都有病例,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由於衛生環境之改善,病例數已大幅減少。目前台灣的病例大多是在國外罹病後,在台灣被檢查出來的境外移入個案,但國內每年仍有零星個案發生。
傷寒與副傷寒屬於腸道傳染病,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發流行,據統計近年來因出國旅遊常見感染地區分別為印尼、中國大陸、柬埔寨、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因此需前往熱帶、亞熱帶或流行國家旅行者,應特別留意飲食衛生,以免帶病返國。
一、傳播方式:
因食物、飲水被患者、帶菌者糞便及尿所污染而傳染。有些地區的河床遭受污染,在其中生長的貝類可能吸附病原而成為傳染媒介。有些地區以糞便當肥料,使水果、蔬菜成為傳染媒介;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其手部也可能污染食品。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病菌在食品中增殖而達到可致病的數量。國外亦有經由性行為傳染的病例報告。
二、潛伏期:
潛伏期長短因感染病菌多寡而不同,傷寒一般為8-14天(可由3天至60天不等);副傷寒潛伏期為1至10天。
三、發病症狀:
罹患傷寒或副傷寒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便祕或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肝脾腫大、身軀出現紅疹等。
傷寒若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致死率可由一般的10%減低至≦1%,副傷寒的症狀比傷寒輕,致死率也較低。
四、預防方法:
- 提醒民眾飯前、便後或接觸食物前應正確洗手。公共廁所充分供應衛生紙,以免糞便污染手部,並設置洗手台,以利如廁後洗手。廚房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看護工及托兒所員工應特別加強洗手措施,除飯前、便後外,接觸食物前、照顧病患、為老年人或嬰幼兒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均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澈底洗淨雙手。
- 宣導使用沖水式馬桶,糞便應排入污水系統。野營時,糞坑應遠離營區,且設在水源之下游。廁所及垃圾儲放點應採取滅蠅措施,避免傳播病原。
- 飲用水需加氯消毒或煮沸處理,避免飲用生水。自來水中保持適量之餘氯量,可使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仍具有消毒能力,確保飲水安全;依據現行飲用水水質標準,餘氯標準訂為 0.2~1.0ppm。
- 注重飲食衛生,熟食、熱食較為安全,甲殼類海鮮建議煮沸或蒸煮10分鐘才食用。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
- 廚師、醫護人員、看護工或托育人員如罹患傷寒或為無症狀帶菌者,應儘速就醫,在未確定無傳染之虞前(符合衛生機關解除追蹤管理之要件),暫時不得從事餐飲工作或照顧病患、老人或小孩等行為。
- 餐飲從業人員、外國人及外籍勞工等健康檢查相關作業,健檢醫院應採糞便檢驗作為診斷,而非血清學診斷(Widal Test)。因Widal Test之專一性不高,不能作為確定診斷或通報之依據。
五、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療傷寒與副傷寒,但因為抗藥性漸增,若出現疑似症狀,如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以及早獲得妥適的治療。
六、預防接種建議:
- 前往歐美等公共衛生條件較佳之國家,因當地感染傷寒的風險較低,不需事先接種傷寒疫苗;如計畫前往疫區長期停留,於出國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考慮接種傷寒疫苗。傷寒疫苗施打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建議成人和2歲以上兒童施打。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資訊。
- 傷寒疫苗僅可保護人體免於傷寒桿菌的侵襲,但無法阻斷其它細菌(如副傷寒桿菌)的侵襲,且接種疫苗並無法完全避免罹患傷寒,故在傷寒流行地區,切記不生飲不生食,維持勤洗手之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才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本文引用自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本院僅提供諮詢,不提供特殊檢查
有關疫苗問題,請先電話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