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由自身免疫障礙引致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發炎症。
這種慢性發炎症會造成關節變形,可能造成關節漸進性功能喪失,並會因關節疼痛及磨損而失去部份的活動能力。
這種病症亦會影響其他關節外的組織,包括皮膚、血管、心臟、肺部及肌肉等,可視為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於35-50歲的中年人,家族遺傳會是一個重要的發病因素。它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有著關聯。
女性發病的機會是男性的3至5倍,吸煙者發病的機會是非吸煙者的4倍。患病率約為1%,有些印第安人的患病率為5-6%,而加勒比海的黑人則有著較少的患病率,台灣約0.4%,好發於白種人。病人的一等親患病率為2-3%,而單卵雙胞胎的同患病率則是15-20%。
1. 關節會腫脹及疼痛的現象
2. 關節會發攣縮、畸形甚至脫臼的現象
3. 肌力的減退
4. 日常生活障礙
原因有:
5. 對稱性的侵犯(如:雙手同個關節……等)
6. 全身性的症狀,包括發燒、貧血、疲倦或體重減輕……等。
7. 全身關節的病變,會侵犯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等,但發病通常是會發生在手和腳的小關節,又以近端指間關節最為常見。
美國風濕病學會於1987年定義以下的情況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1. 晨僵超過1小時
2. 3個或以上的關節發炎(關節腫脹)
3. 掌指、手腕和近端指間等關節出現關節炎
4. 對稱性的關節炎
5. 類風濕結節(皮下結節)
6. 類風濕因子陽性
7. 放射線學(X光)檢測發現關節有侵蝕(erosion)(或是關節周邊骨質疏鬆)
只要達到最少任何以上四項情況,便可判斷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在罹患此症的早期,某些上述的情況並不明顯,所以有些患者並非達至這一項標準。
1. 手部及腕部:鵝頸變形,布統尼爾畸形,手腕及掌指關節尺側偏移
2. 膝關節彎曲變形
3. 髖關節彎曲與外展變形
4. 頸椎第一節第二節半脫位
5. 足踝關節
1. 急性期
a. 休息:因為病患容易疲倦,所以運動時要適當的休息
b. 使用電療儀器或按摩來降低其疼痛及肌肉緊張
c. 在疼痛範圍內給予主動的關節運動及被動的關節運動,來避免關節的攣縮
d. 給予病變的關節適當的支持及輔助器具(固定型副木),可避免變形或保護關節
e. 禁忌:深層熱療(短波或超音波)、最大的阻力運動、被動牽拉運動、發炎的關節上按摩或關節鬆動術
2. 亞急性期
a. 淺層熱療(蠟療)
b. 主動關節活動來維持運動範圍
c. 水療
d. 鼓勵日常生活活動(不要都不要動)
e. 活動副木
3. 慢性期
a. 繼續進行亞急性期治療項目
b. 增加關節周邊肌肉力量,以維持關節穩定度
c. 增加運動治療的次數、強度與阻力
d. 活動與休息之間要平衡
e. 加強心肺功能。可以固定式腳踏車來訓練,避免高衝擊性有氧運動
f. 定期追蹤治療
g. 使用支持性及輔助性的用具保護關節,來減少關節變形的產生。如給予前臂支撐型助行器,來減少手部關節的壓力
(本文取自骨科物理治療學、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