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病是由韓瑟勒巴通氏菌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流行季節在夏末及秋冬。
貓抓病是一種亞急性、自癒性的細菌性疾病,病徵包括倦怠、肉芽腫性淋巴腺炎及發燒。患者常因先前遭受貓抓、舔或咬傷,造成紅色丘灶,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
貓抓病與一些造成局部性淋巴腺病變的疾病,例如:兔熱病、布魯氏病、結核病、鼠疫或巴斯德氏症在臨床上容易混淆。
超過90%的病患是被貓(看起來健康的貓,通常為家貓)抓傷、舔傷口或咬傷時,透過帶菌貓蚤的糞便而感染。
此外,接觸狗、猴、兔、雞及馬等動物也有可能感染,但是不會人傳人。
潛伏期不一定,通常在抓傷或咬傷後第3至14天產生初期病灶,第5至50天產生淋巴腺病變。
健康人通常不會有什麼臨床症狀,少數會有發燒、咬傷部位淋巴結腫大、疼痛及咬傷傷口形成紅色丘疹等情形。但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的病人及免疫系統較差的人(例如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帶原者或患者等)要特別注意,因其可能會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的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一) 限制寵物貓接觸病原,維持乾淨飼養環境,如限制外出等。
(二) 減少接觸貓,防止被貓抓或咬。如被抓咬,應迅速清創消毒,嚴重者立即就醫。
(三) 蚤類的控制非常重要。
貓抓病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免疫系統健全的人多半不給予藥物治療也可自行痊癒,但症狀有可能持續三週或更久,給予抗生素治療可以有效改善過程。
對免疫力不佳的患者,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中樞神經系統與肝脾方面的症狀。
本文引用自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本院僅提供諮詢,不提供特殊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