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科別

服務科別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是一種三叉神經的病變,造成臉部陣發性的劇烈疼痛,位置包括下頦、臉頰、嘴唇、鼻子、眼睛和前額等。此種疼痛相當痛苦惱人,猶如電流或燒灼般電光石火的疼痛。大部分病患都在40歲以上發病。通常在臉部或是口腔內可以找到特定的誘發點( trigger point),所以會因一些臉部的動作誘發出來,比如刷牙、咀嚼、說話、張口甚至只是輕碰或微風輕撫,都可能讓病患痛不欲生。頻率高時,一兩秒就痛一次,每次數分鐘,每日可能數十次到上百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三叉神經痛有周期性的特色,可能有數月到數年的緩解期而後再發。有許多病患一開始會誤以為是牙齒痛或是鼻竇炎,犧牲好幾顆無辜的牙齒或是看遍耳鼻喉科也不見任何成效。

 

三叉神經是腦部第五對顱神經,是一條混合性的神經,掌管臉部及口腔內的痛、觸及溫覺,和咀嚼肌肉群的控制。

所謂三叉,是指此神經分成三大分支,第一分支大約分佈於前額及鼻子,第二分支大約分布於臉頰,第三分支大約分布於下頦。三叉神經痛多出現在第二第三分支的區域,第一分支區域少見。

 

目前最常見三叉神經痛原因,是因為血管變形成一血管環 (通常是上小腦動脈),壓迫三叉神經從橋腦發出近端處,血管脈搏性的壓迫,不斷刺激傳送異常訊號回到腦幹內的三叉神經核,長期下來造成三叉神經核的異常活化,產生間歇性的放電,進而造成三叉神經痛。其他較少見的原因,包括動脈瘤、腦幹腫瘤、蛛網膜囊種、血管畸形、創傷或是多發性硬化症。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1.藥物治療: 三叉神經痛若經診斷確定,初期都先以藥物治療(如抗癲癇藥、抗痙攣藥或抗憂鬱藥﹞。

 

藥物治療會先以單一藥物開始,首選藥物是 癲通 Carbamazepine (Tegretol ®),其他常用的還有癲能停 Phenytoin (Dilantin®)、Oxcarbamazepine (Trileptal®)、Gabapentin (Neurontin®)、Pregabalin(Lyrica®)等等。抗痙攣藥 Baclofen和一些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可加入作為輔助藥物。

 

癲通效果最好,大部分患者在低劑量下可得到滿意的緩解,但癲通副作用較多,與過量有關的副作用包括嗜睡、混亂、頭暈、步態不穩、眼震、複視、噁心及厭食。少數病患會有與劑量無關的嚴重副作用,例如史帝芬斯-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白血球缺乏、再生不良性貧血、肝功能異常等。

 

若病患不適用癲通,可考慮換用 Gabapentin 或 Pregabalin,副作用少,耐受性高,效果不輸癲通,但需較久時間到達有效藥物濃度,且藥價較高目前健保不給付須自費。

 

2.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初期都能收到成效,可惜的是,隨著時間遞移,約有五成的病患已無法光靠藥物獲得滿意的緩解。目前已有好幾種手術方式,各有其優點但也有其風險及後遺症,須先與神經外科醫師詳細討論期利弊得失。

 

目前最普遍經驗最多的是微血管減壓手術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surgery),病患在全身麻醉下,經耳後開顱在顯微鏡下找出三叉神經,分離壓迫的血管環,在血管及神經間墊入鐵弗龍片,達成減壓的效果。

術後效果佳,藥物可逐漸停用。雖然此手術相當安全,極少數後遺症仍有可能發生,例如其他顱神經受損造成聽力減退、顏面麻痺感、感染或是腦脊髓液滲漏。

 

現在還有好幾種三叉神經阻斷術已被研發出來,其目標是阻斷三叉神經節或神經根,改變神經功能,達到暫時緩解,但血管壓迫的根本原因並未被去除。神經阻斷術優點是執行上較開顱手術簡單,危險性低,但復發率較高。

目前常見的有:經皮甘油注射神經阻斷術(Percutaneous glycerol rhizotomy)、經皮氣球壓迫神經阻斷術(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rhizotomy)﹝須全身麻醉﹞、經皮輻射周波燒灼術(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rhizotomy)、以及近期新研發的立體定位珈瑪刀神經阻斷術(Stereotactic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珈瑪刀輻射手術是先以腦部影像定位,以201道鈷射線離子束對準三叉神經根予以阻斷,安全性高,但效果須數週後才會顯著,且所費不貲。

 

 

結論:

 

三叉神經痛本身雖然讓人痛苦萬分,但並無生命的立即威脅。

而有些在腦幹或三叉神經附近的其他病變﹝如前所述﹞,也可能造成類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其疾病的本質、危急性和治療方式並不相同,所以若您或您的家人有疑似三叉神經痛的情況,應到神經科門診,由專科醫師詢問病史及詳細檢查,做出鑑別診斷,給予正確的處理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