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科別

服務科別

躁鬱症

什麼是躁鬱症?躁鬱症一詞由字面來看,就是由躁期及鬱期所組成,正式名稱應為「雙極型情感性精神病」(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躁症發作時,會感覺自己有很多精力、理想及衝勁,想做很多事情,甚至徹夜未眠;而鬱症發作時,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的想法,更嚴重的是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反覆出現過度高昂或低落的情緒反應,躁鬱症的成因有很多理論,其中以生物學或者體質病因較受重視,和社會大眾認為躁鬱症是受到壓力或刺激才會產生有所差距。從字面上來看,會讓許多人誤以為躁鬱症是指煩躁(焦慮)和憂鬱,事實上,躁鬱症的躁是指狂躁Mania。

 

 

一、為什麼會得到躁鬱症

 

醫學上已發現躁鬱症與人類腦部情緒中樞的神經傳導失控有關。而現有的研究發現:

 

  1. 生物學:若神經內分泌,如腎上腺、甲狀腺及生長激素等異常,即有可能造成躁鬱症產生
  2. 遺傳學:研究發現躁鬱症受遺傳因素所影響很大,但這並不表示患者的子女一定會罹病,除體質因素外,個人的年齡、成長的環境、適應能力及環境壓力等因素,都惜惜相關,因此,可由心理及環境兩方面著手,以減少得病的機會
  3. 心理社會學:罹患躁鬱症也與早期發展經驗(如:父母失和、離異或死亡造成愛的剝奪、或兒童虐待等)、性格特點(如:神經質、要求完美)和環境因素(如:生活壓力、缺乏社會支持等)有關

 

 

二、躁鬱症症狀可分為躁期和鬱期

 

  1. 躁期的症狀可能會有:睡眠減少、情緒過度興奮愉悅、對自己的能力有超於平常的肯定、情緒容易受到刺激、易與人起衝突、思緒紛飛、過份慷慨、亂花錢、言行誇張與平時不同、活動量高不容易累、會出現平時沒有的能力
  2. 鬱期的症狀可能會有:莫名的情緒低落懶散、失眠、食慾降低、反應動作遲鈍、無法專心思考、絕望、不當罪惡感、自殺意念或企圖

 

 

三、躁期診斷標準

 

躁症是一種以情緒躁動與高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主要病徵:活動量增加,性需要增加,睡眠的需要量減少,多話,好辯,注意力不易集中,喜好冒險,慷慨,隨意花錢或盲目地投資,思考飛躍自我膨脹,誇大,不切實際。

 

 

四、鬱期的診斷標準

 

鬱症是指情緒極度低落,憂鬱不樂的狀態,完全失卻生活樂趣,至少為期二週以上。主要病徵:情緒低落,心情鬱悶,失去信心,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行動遲緩,常呆坐,躺床,沈默寡言,音量小,思考遲鈍,內容貧乏,自殺想法與計畫。胃口減低,食慾不振,性慾減退。

 

 

五、治療與注意事項

 

1. 情緒穩定劑

可以戲劇化的改變躁鬱症的病程,減低自殺危險,增加生產力。40%-75%對情緒穩定有反應的患者可以達到合作能力以及獨立生活。以下是常用以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介紹。

 

2. 鋰鹽

鋰鹽是一個十分有效的藥物,主要針對於躁期和輕微狂躁。通常有『躁鬱症家族史且家族中對鋰鹽反應良好』,『患者先前對鋰鹽反應良好』,『發病程序為先躁症後鬱症者』,以及『單純但不嚴重的躁症』的患者對鋰鹽治療反應較佳。通常『曾多次發病』,『快速循環或躁鬱共存』,『同時有酒精或物質濫用』的患者對鋰鹽治療反應較差。

鋰鹽的副作用是造成鋰鹽治療無法持續的主因之一,尤其是在治療的初期。鋰鹽的副作用常見的有:認知障礙、顫抖、疼痛、肌肉無力、體重增加……等。

 

3. 抗憂鬱劑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三環抗鬱劑(TCA)被證實對於躁鬱症鬱期具有療效; 此外SSRI和MAOI也都曾被對鬱期證實具有療效。

 

4. ECT(電療)

電療對於躁期和鬱期都相當有效,而且雙側刺激比單側刺激更為有效。一般而言,患者需要接受至少6次的治療,但通常不會超過10-15次。電療必須持續至到當因電療而引發的躁期或鬱期結束為止。在電療時,抗癲癇藥物必須停用,鋰鹽的劑量也必須降低。

儘管電療副作用(例如長期認知障礙)的發生率的嚴重度都比想像中來的低,病人對電療的接受度不佳。但是對於懷孕或其他因素無法使用藥物治療者,電療是極佳的選擇。

 

5. 心理治療

躁鬱症的心理治療通常著重於生活調適(因此病通常對生涯規劃有重大影響),提供患者及家屬情緒支持、 教育、 應對技巧、 監控症狀和治療的持續。

與患者相處需注意的部份:

  • 適當介入患者持續藥物治療之追蹤
  • 對患者不要求過高、吹毛求疵
  • 鼓勵患者獨立
  • 尊重患者隱私,並適時給予獨處的時間
  • 盡可能讓患者參與家庭活動
  • 避免讓患者面對挫折或不喜歡的環境
  • 患者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語氣要堅定,不要因同情而同意
  • 勿期望過高,復原需要時間
  • 若患者在不順利的日子反覆發病,家屬不要太氣餒。

 

 

六、家屬注意事項

 

1. 對躁鬱症有正確的認知

2. 家人是最佳的預警系統

3. 協助病人就醫

4. 鼓勵患者持續接受預防性的藥物治療,減少過度的壓力源

5. 接受患者的疾病,接納及了解他,鼓勵他獨立及成長,共同攜手走出心理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