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科別

服務科別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隨生活型態的改變,糖尿病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發病率更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為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之第五位。糖尿病有許多急慢性併發症;急性併發症若不即時予以適當處理,可能造成病人死亡或後遺症;而慢性併發症一旦發生以後,常是不可逆的,不但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降低,更造成家人莫大的負擔。

 

 

一、大血管病變:此為糖尿病患最主要的死因

 

1. 危險因子:年齡(男性大於四十五歲,女性大於五十五歲)、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抽菸、肥胖。

2. 臨床表現

  • 心血管病變:胸悶、胸痛、呼吸急促
  • 血管病變:腦中風
  • 周邊血管病變:皮膚溫度變冷、脈膊變弱或消失、間歇性腿部疼痛尤其運動時加劇

 

糖尿病常併有血脂肪過高,高血壓等症狀,這些都是促成動脈硬化的原因,隨之而來的是腦中風、心肌梗塞、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足部感染等。關於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的情形,主要發生在胰島素分泌缺乏,以及體型肥胖的病人居多。在體型肥胖的病人,雖有較高的胰島素,但是體內對胰島素的作用有相當的抗拒性,在胰島素作用無法發揮的情況下,游離脂肪酸也會高起來,小部分的病人也可能合併膽固醇的上升,一方面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為了防止血管硬化,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控制體重、使其血脂肪正常、治療高血壓、避免抽煙、動物性脂肪儘量少吃。

 

 

二、小血管病變:為造成失明及尿毒症的主因

 

1. 危險因子:血糖控制不佳、基因、高血壓、血脂異常、抽菸

2. 臨床表現

  • 眼底病變:初期以視力模糊,進而造成視力缺損甚至失明
  • 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的基本變化為微血管的擴大,微血管瘤及血管的硬化,再進一步的變化為出現滲出物及出血,再下來就是增殖性視網膜炎可看到血管增生的現象,使得血管易破裂或視網膜剝離。糖尿病患者約有百分之十患有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幼年型糖尿病患者從發病到進入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約十幾年,而成人型糖尿病患者也約在十年後,不過它仍然和血糖的控制好壞,高血壓的有無治療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平均每半年至眼科門診接受檢查。
  • 腎病變:初期為蛋白尿,其後肌酐酸逐漸上升而嚴重者造成尿毒症
  • 腎臟病變: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十至十五年後,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會發生尿蛋白,若沒有加強血糖的控制,可能會漸漸演變成慢性腎功能衰退甚至惡化成尿毒症,這期間腎功能的變化,和高血壓的控制與膽固醇、血糖的控制良好有關,糖尿病併發症患者在發病初期應注意血糖的控制,如果同時患有高血壓,更需要控制血壓接近正常。在國內尿毒症患者約有四分之一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

 

 

三、神經病變:為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

 

1. 危險因子:血糖控制不佳、年齡、男性

2. 臨床表現

 

a. 周邊神經病變:

  • 感覺異常、觸痛、疼痛麻木
  • 溫覺及痛覺變差
  • 震動及關節感覺變差
  • 小塊肌肉無力、萎縮、屈伸肌失衡

 

b. 自律神經病變:

  • 循環系統、靜止時心跳變快,但對運動反應性差、姿勢性低血壓
  • 消化系統:腹脹、胃內容物逆流,反胃、便祕、腹瀉及失禁
  • 泌尿系統:尿意不明顯、排尿困難、尿失禁、餘尿增加而造成膀胱炎、腎炎
  • 異常出汗:下肢無汗,但前額雙臉和軀幹則代償性多汗

 

c. 局部神經病變:

  • 局部疼痛與神經傳導變差,一般會自行回復
  • 糖尿病的控制良好與否與神經病變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嚴重時連走路掉了鞋子病人都因感覺遲鈍而不自知,甚至當腳底出現傷口時,病人也沒有感覺疼痛,因此糖尿病人要特別注意足部的護理照顧,每晚睡前一定要好好檢查腳底是否有傷口。

 

 

四、足部病變:足部問題是造成截肢最大的原因

 

1. 危險因子:神經病變、血管病變、足部變形、壓力點形成、感染、皮膚改變及不適當的鞋子及穿著。

2. 臨床表現:不易癒合的傷口,甚至合併感染及壞疸。

 

 

五、總結

 

  1. 糖尿病常伴隨著許多的慢性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在臨床上表現為心肌梗塞、心絞痛、失明、尿毒症、鬱血性心臟病衰竭、神經傳導障礙和傷口不易癒合等。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漸失耐性沒有繼續跟醫師合作,反而尋求徧方草藥,另外有些病人以為他目前並沒有明顯的不舒服,就不積極服藥,事實上除了配合醫師的處方,加上節制的飲食、適當的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將血糖控制好的不二法門。
  2. 目前絕大多數糖尿病專家的看法是,糖尿病的控制愈好,對病人愈為有利,愈能減少糖尿病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至門診接受檢查(如:心電圖、尿液、腎功能、血脂肪、血壓、眼底變化、及神經學檢查等),以期及早知道是否有併發症發生,而加以控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