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科別

服務科別

淋巴絲蟲病

血絲蟲是一種微小、線狀的寄生蟲,會經由病媒叮咬吸血時而進入人體;人類感染血絲蟲引起的病症稱為血絲蟲病(filariasis),又稱為象皮病

 

可感染人類的主要有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以及帝汶絲蟲(Brugia timori)等三種,其他如常現絲蟲(Mansonella perstans)、捲尾絲蟲(Mansonella sreptocerca)、羅阿絲蟲(Loa loa)、奧氏絲蟲(Mansonella ozzardi)及蟠尾絲蟲(Onchocerca volvulus)等。

 

班氏絲蟲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地區,馬來絲蟲分布於亞洲地區,帝汶絲蟲僅限於印尼的一些島嶼,常現絲蟲分布於非洲及南美洲地區,捲尾絲蟲及羅阿絲蟲分布於非洲地區,奧氏絲蟲僅分布於美洲大陸,蟠尾絲蟲主要分布於非洲,少部分發生於拉丁美洲及中東地區。

 

一、傳播方式:

 

感染性血絲蟲經由病媒叮咬吸血時而進入人體,病媒種類如下:

 

  1. 班氏絲蟲:斑蚊、瘧蚊家蚊及沼蚊。
  2. 馬來絲蟲:斑蚊、瘧蚊、苛蚊及沼蚊。
  3. 帝汶絲蟲:一種瘧蚊(Anopheles barbiostris)。
  4. 常現絲蟲:吸血蠓(midges)。
  5. 捲尾絲蟲:吸血蠓。
  6. 羅阿絲蟲:鹿虻(deer fly)。
  7. 奧氏絲蟲:吸血蠓或蚋(blackflies)。
  8. 蟠尾絲蟲:蚋。

 

二、寄生人體血絲蟲的生活史:

 

  1. 感染性的幼蟲經由病媒叮咬人類吸血時進入人體。
  2. 幼蟲移行至人體適當之位置,如淋巴結、淋巴管(班氏、馬來及帝汶絲蟲)發育為成蟲。
  3. 雌蟲生產微絲蟲,班氏、馬來、帝汶絲蟲的微絲蟲在血液中循環。
  4. 微絲蟲感染叮咬人體的昆蟲,在昆蟲體內經1-2週後,發育成感染性幼蟲(第三期幼蟲)。

 

三、發病症狀:

 

  1. 寄生於淋巴的血絲蟲如班氏、馬來及帝汶絲蟲,大多數是無症狀,部分病人因淋巴功能障礙,導致發燒、淋巴水腫、淋巴管炎、陰囊水腫、象皮病(淋巴液漏出,刺激皮下組織使皮膚增生、肥大與腫大,外觀似象皮或象腿,經常發生於下肢)或熱帶性肺嗜伊紅白血球過多症(夜間咳嗽、哮喘、發燒及嗜伊紅白血球過多,多數發生於亞洲地區的病患)。
  2. 感染蟠尾絲蟲可能產生皮膚搔癢、皮膚炎、皮下組織小結及淋巴腺病,嚴重者產生眼部病灶,可能導致失明。
  3. 感染羅阿絲蟲通常沒有症狀,但成蟲在皮下組織竄走時,可能引起陣發性的血管性水腫(卡拉巴腫,Calabar swellings)且可能移行至眼球結膜組織。
  4. 感染常現絲蟲經常沒有症狀,可能產生陣發性的血管性水腫、皮膚搔癢、發燒、頭痛、關節痛。
  5. 感染捲尾絲蟲可能導致皮膚表徵,包括皮膚搔癢、丘疹和色素沈澱病變。
  6. 感染奧氏絲蟲可能引起的症狀包括關節炎、頭痛、發燒、肺部症候群、淋巴病變、肝腫大和皮膚搔癢。

 

四、預防方法:

 

「避免蚊蟲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1. 至流行地區戶外活動時,應著淺色長袖、長褲衣物,裸露  部位可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含DEET)之防蚊藥膏或噴防蚊液。
  2. 選擇有紗門紗窗且衛生設備良好的居住場所。
  3. 睡覺時可使用蚊帳,檢查蚊帳是否有破洞,蚊帳內是否有蚊子,必要時可噴灑殺蟲劑。

 

五、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1.班氏、馬來、帝汶及羅阿絲蟲

使用Diethylcarbamazine,6mg/kg in 3doses × 14d 。

若淋巴腫大或水腫嚴重,應加強局部皮膚之清潔衛生,以防止續發性細菌性感染,若淋巴腫嚴重,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2.奧氏絲蟲

使用Ivermectine,200 mcg/Kg 一次。

 

3.常現絲蟲

使用Albendazole,400 mg bid × 10d 。

或Mebendazole,100 mg bid × 10d 。

 

4.捲尾絲蟲

使用Diethylcarbamazine,6mg/kg/d × 14d。

或Ivermectine,150 mcg/Kg 一次。

 

5.蟠尾絲蟲

使用Ivermectine,150 mcg/Kg 一次,每隔6-12個月重複一次,直到沒有症狀。

 

本文引用自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本院僅提供諮詢,不提供特殊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