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急躁症候群或刺激性腸症候群是很常見的腸胃道疾病,雖然不致危害性命,卻常讓人苦惱!致病機轉是腸子活動力改變所引起,而腸子活動力的改變常跟心理因素、情緒等有關,因此大腸急躁症候群常發生在年青人及中年人。
人體的消化器官是由自律神經主導,大腸急躁症的發生,通常和生活習慣以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由於腸躁症症狀和腸胃道疾病相當類似,都會出現腹脹、排便次數增加以及排便不完全的感覺因此,診斷時必須先排除其他病變的可能,在自我檢查時需注意上廁所會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或是有嚴重的體重減輕現象。
1. 慢性間歇性腹瀉
一般都沒有腹痛腹瀉大多發生在早上起床或早餐後,在三、四次很軟的大便或有夾雜一些黏液後,大多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有些人會有像「鉛筆樣」細細的軟便,這情形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然後有段時間自然就好起來了!
2. 慢性腹痛及便祕
間歇性會有腹部絞痛,大多在左下腹痛,在排氣或排便後腹痛自然消失,患者也常有腹部脹氣的情形。
3. 腹瀉及便祕交替的出現
以上兩種情形反覆的交替發生。其他症狀包括上腹痛、排氣過多、背痛、無力、心悸等,但較少見。
主要以病史、理學檢查及排除方法做診斷。
患者常會有壓力或情緒的問題,看起來較緊張,檢查起來可能只是腹部微脹外,並無其他病徵。因為大腸急躁症的症狀都是非特異性的,所以在診斷此症候群前必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一般需要做大便化驗看是否有潛血反應、寄生蟲或細菌存在,乙狀結腸鏡檢查可排除大部份大腸疾病,對年紀較大或有家族史的病人,可安排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
患者必須瞭解這情形只能以生活調適及藥物幫助緩和症狀,但不能根治,並學習去適應,不要把它看得太重,因為這情形不會變成大腸癌或發炎性大腸等重大疾病。對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可針對症狀使用藥物以減輕症狀。例如針對腹瀉患者,投以抗痙攣藥物,放鬆腸道的肌肉和解除痙攣止瀉藥物則是減緩食物在腸中移動的速度;除脹氣和消化不良的藥物,能夠減輕病患的不適感至於因為心理壓力造成的腸躁病徵者,醫師也會給予抗憂鬱劑,降低神經的敏感度有些醫師也嘗試配合心理治療,例如催眠或交談等方式,讓患者學習放鬆技巧大部份的大腸急躁症其發生與緊張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此治療此病的第一要務就是調整生活方式,避免緊張的因素。可以藉助運動、音樂或藝術的調劑使緊張得到適當的舒解。
另外,腸躁症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豐富纖維的蔬菜與水果,因為纖維可增加糞便的體積,降低大腸管腔內的壓力,進而減輕症狀。藥物方面,可使用輕度鎮靜劑及植物纖維製劑來減少腸胃道痙攣的發生,使症狀得到緩解。
1. 改變飲食習慣:不談公事、輕鬆進食、細嚼慢嚥。
2. 改變食譜:不吃乳製品、油脂食物、酒精、咖啡因的飲料。低脂、少糖、少鹽、適度的蛋白質、高纖維食物。
3. 生活減壓:壓力與腸子的蠕動有密切的關係。勤練肌肉鬆弛術、靜坐,平衡身心靈。
4. 天天運動:運動除了強身之外,更可以放鬆心情,消除鬱悶的情緒,強化腸胃的機能。
5. 正常的作息、充足的睡眠。
6. 改變個性:改變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降低標準,隨遇而安,腸胃自然沒承受太多的壓力。
7. 少量多餐:選擇低脂肪高醣類的食物,如:通心麵、米飯、全穀類、穀類製品水果和蔬菜。
8. 乳酸菌:改變並修復腸道菌叢生態,維持正常的蠕動及代謝功能。
患者必須瞭解這情形只能以生活調適及藥物幫助緩和症狀,但不能根治,並學習去適應,不要把它看得太重。對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可針對症狀使用藥物以減輕症狀,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