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百科

醫療百科

認識『痣』~小心痣也會變成惡性瘤

發表日期:2016/05/11

成因:

 

黑色素細胞在正常皮膚上都有,它平均分散在身體各處。黑色素細胞的功能是製造黑色素,表皮細胞本身不會製造黑色素,可能每20~30個表皮細胞就有一個黑色素細胞,會製造黑色素,傳送到附近的表皮細胞。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痣。

 

痣的多寡和大小與發生惡性黑色素瘤的機會有關。根據統計,全身有100顆痣以上的人得到惡性黑色素瘤的機會為25顆以下者的3.4倍,又如果大於2毫米以上的痣有50個,則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機會為一般人的4~5倍。

 

一般所謂的痣是指黑痣,學名是黑色素細胞痣,又稱色素母斑。

 

痣是痣細胞的聚集,一團一團的聚在一起,可能長在身體的所有部位,後天痣比先天痣多,且幾乎每個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其實黑痣可以說是東方人最常見的色素病兆,尤其長在臉上,不僅是美觀問題,還牽涉到面相學。大部分的人在出生時,身上並沒有黑色細胞痣的存在,隨著年齡的增加,會逐漸開始出現。首先出現結合痣,再變成複合痣、皮內痣,以至消失。因此我們在八、九十歲的老人身上是很難再找到黑色細胞痣,90%以上的後天痣,皆循此一方向演變。

 

 

依出現時間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兩種

 

1.先天性黑色素痣:指生下來便已存在的

其發生率在白種人約1%,東方人約2%,臨床上又將直徑大於20公分以上者稱為巨大先天性黑色細胞痣,此種先天痣有時大到幾乎覆蓋大部分的體表,且長有粗毛,稱為獸皮痣,此種痣除了不雅觀外,其惡性變化的機率最高,其他直徑小於20公分的,稱為非巨大先天性黑色細胞痣,其惡性變化的機率較低,但仍大於1%。

 

2.後天性黑色素細胞痣:指出生以後才產生的黑色細胞痣

一般在出生後兩、三年或青春期出現頻率較高,與基因和環境因素有關。

 

 

症狀:

 

後天性黑色細胞痣依其演化可分為三型:

 

1.結合痣

後天痣剛出生不久時表面平坦至微凸,顏色由淡棕色至黑色,顏色均勻,外形為圓形或橢圓型對稱,大小約1-6毫米,大部分無毛髮生長,稱為結合痔。此種痣的細胞聚集在表皮、真皮交接處,細胞數目不多但活性強,因此惡性變化機會較高。

 

2.複合痣

隨著時間(數月或數年)的變化,原先平坦的複合痣,表面會輕微凸起呈半球形,表面平滑,顏色變為褐色至棕黑色不等,外型對稱,有時有毛髮生長,稱為複合痣。此期痔細胞往下生長至上真皮層,表皮、真皮交接處的細胞數量減少,其活性亦降低,因此惡性變化機會降低。

 

3.皮內痣

複合痣再經過數年,顏色由棕黑色慢慢變淡,體積變大,外型多半成半球形,有時呈疣狀或息肉狀。此外痣細胞已長至真皮層下方,稱為皮內痣。

 

 

為了避免變成惡性黑色素瘤,大川診所王祝任醫師建議以下幾種痣應該盡快去除:

 

1.常被壓迫或會受到長期摩擦刺激的痣

如腳底、大姆指、腰、背、乳房、乳頭、戴胸罩處等位置,被磨擦壓迫的機會多較易發生惡性變化。

 

2.常出血的痣

外耳部、上額等或刮鬍刀常經過造成出血的痣。

 

3.出現不典型變化的痣

外觀不典型的痣可能變惡性,如很黑的痣,色素不平均、邊緣不平整或不規則、界線不明、左右不對稱、在統計上直徑大於5毫米。

 

4.單一的痣突然快速變化

如果是全身的痣因為荷爾蒙的變化而同時變化,較無疑慮,如果是單一的痣突然快速變化,就值得注意。

 

5.外觀常改變的痣

表面形狀突然改變的痣,尤其是邊緣不整齊的痣。

 

6.不穩定的痣(不典型變化的痣)

會痛、會癢、會變色、出血、變大等症狀。

 

7.黏膜的痣

口腔黏膜、結膜、陰道、包皮翻出來的黑痣。

 

8.指甲溝的痣

甲溝與指甲下方皮膚相連,可能會長到指甲下面,被指甲擋住,不容易看出變化,而且長在肢端,將來變惡性的機率較大。

 

9.長在特殊部位的痣

如長在肢端(手腳)的痣,必須注意觀察,因為這些地方的痣比其他地方的痣變惡性黑色素瘤的機會較大。

 

10.有些痣本身是先天高危險群的痣

嬰兒一出生就看得到的痣叫先天痣,先天痣不多,根據統計,1%的新生兒有痣,並非所有先天痣都是一生出來就有危險,大小是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愈大的痣,將來變惡性的機率較大,因此建議及早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