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百科

醫療百科

退化性關節炎新療法 - 生長因子關節注射

發表日期:2014/02/19

一、生長因子療法到底是什麼?

 

自體生長因子血漿=自體細胞再生修復

 

生長因子關節注射再生醫學:是一種高階技術,採用特殊術式刺激關節內軟骨生長點,以自體富含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中所含的生長因子,提供自體修復的原料,讓退化性關節炎達到軟骨重新生長作用,它可以在人體受傷後局部釋放出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增生及組織的再生與修復。終止軟骨細胞的壞死磨損,防止發炎減緩疼痛。

 

但是一般血液的血小板因濃度不足,而且間接含有紅血球、白血球等不利修復的細胞,所以我們需要進行純化。我們抽出自身的血液,利用離心機去除紅血球,取得高濃度的血小板血漿。因為是體內自己的血,所以沒有排斥的問題與副作用。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患病初期,病人並不會覺得疼痛,後來則是深及關節的痠痛,最常侵犯到膝蓋或臗關節。許多中老年人經常會喊腰痠背痛,或是抱怨膝關節活動不靈活,甚至疼痛,造成生活不便。事實上,對於中老人年來說,骨質疏鬆與膝關節疼痛是常見的困擾。目前針對骨質疏鬆與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可施以藥物治療,如:鈣劑、維他命D、雌激素、氟化物等,現在最新的療法是以生長因子來治療。

 

生長因子對骨質疏鬆與膝關節疼痛的作用,在於其大量的生長因子能幫助修復受損的細胞所致。在初次療程後,多數病患能感受到疼痛的減輕緩和。

 

許多研究結果都發現,對退化性關節患者,接受生長因子注射可以紓解疼痛及症狀,效果可以維持至少9個月以上。而美國骨科運動醫學協會(AOSSM)2012年發表的研究報導也顯示,對初期膝關節炎及軟骨退化的患者,生長因子療法效果顯著,在12個月後仍可見改善,效果更勝於注射玻尿酸。

 

除了最常見的膝關節痛之外,另一個應用生長因子常見的領域,是用在肩關節與跟腱治療上,還有韌帶損傷修復。此外,一些骨折開刀後的病人,也可藉由生長因子注射,不僅緩解疼痛,並縮短癒合所需的時間。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早已廣泛的應用於臨床,而在骨科領域中主要是使用於慢性肌腱病變和急性韌帶和肌肉拉傷,手術中加強組織的癒合。由於運動傷害後的病患都希望損傷盡早癒合以便早日恢復運動,所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在運動醫學的發展相當快速。應用在急性傷害的經驗為膝關節內側韌帶撕裂、足跟腱撕裂傷等;在慢性傷害的應用例如網球肘、髕骨肌腱病變、足跟腱病變、關節軟骨缺損等。

 

生長因子抽取自身血液,不會有排斥,屬於高安全性的治療方式。生長因子的製程是將抽取自病患自體的血液使用離心機將血液離心分層之後,視離心機廠牌種類與病患個人條件的不同,其中血小板的含量將會升高到正常生理值的2到8倍之多。準備好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可直接以液體注射的方式注射於病灶或關節內,也可以經凝結成塊的方式使用於組織接合處以幫助癒合。由此可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是源於自體、容易取得、製程簡單、無免疫排斥問題、較安全的一種細胞治療的方式。

 

二、退化性關節炎療法的比較

 

1. 生長因子增生療法

作用:以自體富含的血小板血漿中所含的諸多生長因子,提供自體修復的原料,讓組織再生,終止軟骨細胞的壞死磨損,防止發炎減緩疼痛。

療效:對於運動性造成的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肌腱發炎、韌帶發炎等,具有明顯效果。對於退化引起的關節炎,依臨床觀察,對輕度、中度退化性關節炎,都有不錯的療效。

 

2. 玻尿酸

作用:玻尿酸主要作用是幫「膝關節上機油」,可以緩解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改善關節活動範圍,使病態囊膜液正常化。

療效:玻尿酸只是幫關節上油,對輕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明顯改善,但對中重度退化性患者,需先進行內視鏡關節手術再注射,才能明顯改善。

 

3. 葡萄糖增生療法

作用:以20%高濃度的葡萄糖注射至引起疼痛的筋骨交接處,利用高葡萄糖物理性的強刺激(針刺+滲透壓),啟動身體的修補機制,強化組織強度減輕痠痛。

療效:因人而異,注射葡萄糖增生療法後,應配合自主式運動,如鍛鍊大腿前側肌群、後背肌力等,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

 

4.自體脂肪幹細胞注射 

細胞治療(特管辦法)開放,多種重大傷病與膝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特別是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有多種慢性疾病、年齡過大者,沒有開刀意願,脂肪幹細胞的治療,是一種開刀前的另一個選項,也是病患的福音。

 

三、對抗退化性關節炎要配合適當運動

 

依賴藥物畢竟不是預防的最佳方式,要避免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最好的方式應該還是適量運動。運動不但可以增加軟骨中關節滑液的生成,也能增加關節周圍肌肉的強度。病患可以多做抬腿、游泳及騎自行車等運動,過於肥胖者應減肥,將能更有效對抗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