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百科

醫療百科

認識「類固醇」

發表日期:2014/03/19

在門診中常聽到病人說:「醫師,您可不可以不要開類固醇給我啊?我怕會發胖或變成月亮臉,搞不好還會傷肝、傷腎耶!」要解開這類的疑慮,必須先瞭解什麼是類固醇?什麼情況下醫師會開立類固醇?可能出現那些副作用?

 

類固醇的全名是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雖是由化學合成,與人體自行分泌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有類似的作用,而且合成的類固醇對於身體的作用反而較強。類固醇主要的藥理作用在於壓制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常被用於一些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疾病上,例如紅斑性狼瘡、急性血管水腫型蕁麻疹、天皰瘡、急性氣喘發作等等,療效明顯快速而有「美國仙丹」的稱號。

 

類固醇猶如一把雙面刃,用得適時適量是仙丹妙藥,使用不當則會變成毒藥砒霜。原則上,只要配合醫師處方,患者不必因噎廢食,若是一昧拒絕使用類固醇,或擅自停藥,恐怕病情難以得到控制與改善。

 

類固醇用藥須知

 

1. 類固醇是什麼

我們所使用的類固醇是一種類人工合成的荷爾蒙,和人體腎上腺皮質素的功能相似。人體腎上腺皮質可以分泌三種荷爾蒙:葡萄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礦物質皮質素(mineralocorticoid)及男性素(androgen)。

類固醇製劑種類分為口服錠劑、靜脈注射、皮膚擦劑、吸入型、肌腱或關節注射及點眼液。

 

2. 類固醇之副作用及處理方式

 

a. 肌肉骨骼系統:骨質疏鬆症、類固醇肌肉病變、骨缺血性壞死。

適當的運動,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及類固醇肌肉病變發生的機會,尤其是抗重力的運動更能預防骨質疏鬆症,但在關節炎病人必須特別小心以免關節負荷過度。補充維他命D及鈣質,可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過度飲酒則會增加骨缺血性壞死的機會,如發生缺血性壞死,可會診骨科醫師治療。

 

b. 心血管系統:高血壓、水分及鈉滯留、低鉀血症。

大量使用類固醇對某些人容易引起高血壓,特別是在原本即有腎臟疾病者,血壓高會造成腎臟進一步損傷,因此必須定時測量血壓,若有血壓高的情況則必須使用降血壓藥物。限制鹽分的攝取,以避免水分和鈉的滯留,並可減少高血壓的發生,如體重迅速增加通常是水分滯留所造成,應請教醫師。血鉀太低時應補充鉀離子或含高鉀的食物,如柳橙、香蕉、茼蒿、菠菜等。

 

c. 消化系統:胃炎、潰瘍、出血發生的機會增加。

大量服用類固醇,尤其同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會提高消化性潰瘍發生的機會。服藥時與食物併服可減少這些症狀的發生,如有腸胃不適、大便顏色變黑等症狀需儘快請教醫師。

 

d. 免疫系統:感染、傷口癒合差。

長期服用會降低免疫力,尤其在原本就有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特別容易造成伺機性感染,必須特別注意一些感染的跡象。此外,長期服用類固醇會使傷口癒合不佳,需特別注意傷口清潔與換藥。

 

e. 眼睛:青光眼、白內障。

長期使用類固醇可導致這些併發症,尤其是類固醇眼藥水,因此需定期在眼科追蹤,若有視力模糊時應及早就醫診治。

 

f. 內分泌系統:生理期失調、血糖升高。

類固醇藥物會影響內分泌系統,使生理期不規則,原本沒有高血糖的人也會有血糖升高的現象,血糖升高時必須請教內分泌專科醫師是否需要使用降血糖藥物。

 

g. 中樞神經系統:精神病。

大劑量類固醇會引起精神躁紊亂、幻覺、狂躁、沮喪等,此時應儘快與醫師討論是否可減少劑量,或服用抗精神病藥物。

 

h. 類固醇戒斷症候群:

長期服用類固醇,即使是低劑量,驟然停藥也會發生戒斷症候群,此因下視丘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素(CRH)受到抑制,使得腦垂腺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也不足,導致腎上腺分泌不足所致。症狀包括低血壓、低血糖、低血鈉、肌肉無力、肌肉關節疼痛、噁心、嘔吐、厭食、體重減輕、皮膚炎等,嚴重時造成昏迷,甚至死亡。若有戒斷症候群發生,應立即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服用,尤其在重大疾病或壓力時,更需要補充類固醇。

 

3. 類固醇用藥注意事項

  • 避免服用醫師處方外的藥品,尤其是消炎止痛藥物,以免長期或大量服用類固醇藥物卻不自知。
  • 勿空腹服用類固醇藥物,如有腸胃不適可與食物併服。併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的患者,需更加注意是否造成腸胃道的刺激性。
  • 有消化性潰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青光眼、甲狀腺機能異常、免疫低下、懷孕者,在服用本藥前應先告知醫師,以作為調整劑量的參考。
  • 若用藥期間有體重異常增加、下肢腫脹、肌無力、月經失調、黑油樣便、嘔吐、發燒、感染時,應立即就醫。
  • 服藥期間,若需進行皮膚試驗或任何手術(包含拔牙)、接種疫苗,須先請示醫師。
  • 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者,在服藥期間需注意監控血壓及血糖。
  • 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者,須定期測量眼壓,以監測青光眼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