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不但會影響外觀,更被證實會導致許多的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呼吸中止症候群、癌症、關節炎等等。然而,只要經過適當的減重,許多超標的指數都能獲得明顯的改善。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新陳代謝速率過低:
除少數內分泌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外,通常與基因遺傳及年齡有關。
2.環境因素:
垂手可得的休閒食品、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皆易惡化肥胖。
3.內分泌因素:
某些腎上腺、卵巢、甲狀腺疾病會導致肥胖。
4.食慾因素:
人類的食慾分為生理食慾與心理食慾,人類的食慾也受情緒、情境的影響。
5.精神上需求:
自我強迫性進食,與壓力及焦慮有關,以進食來減輕焦慮感。
6.藥物、抽煙及飲酒因素:
少數藥物導致體重增加,如避孕藥,抗甲狀腺藥。
此外戒煙者也易導致短期的體重增加,喝酒增加熱量攝取,增加肥胖程度。
目前的減重療法,有非侵入性的飲食控制,運動,行為調整,藥物,及侵入性的手術治療。對於輕度及中度肥胖的人,非侵入性的治療已足夠。
對於重度及病態肥胖的人,就需要手術治療。然而對於不適合手術,或是接受非侵入性減重法卻屢屢失敗,且已經產生肥胖相關併發症的患者來說,就可考慮使用胃內水球達成減重目的。
當飲食、運動和藥物,都沒辦法有效減重,這些人就會尋求醫師幫助做減重手術。
1.最常見的切胃手術(又稱袖狀胃切除手術)
是將胃大彎袖狀切除,縮小了胃容量後,經由降低並限制食量來達到減重效果,手術安全性較高,併發症比例也比較低,有80~85%的人,做減重手術會選擇切胃,但相對的費用也比較高。
2.胃繞道手術
用重新形成的小胃囊容積,去限制術後的進食量外,再加上部分的小腸繞道,還能減少吸收,因此減重效果比較明顯,而且長期的復胖率也比較低。
3.胃束帶
胃束帶是將胃部上方約束,來調整進食量,也因為過程中是完全不切割胃腸道,被認為是目前最安全的外科減重方法。
4.胃內水球手術
「胃鏡減重」是近幾年盛行的減肥方式,對比飲食運動控制、口服藥物、減重手術這3種減肥方式,相較之下「胃鏡減重」無痛、不必刻意控制飲食,便成了不少民眾的新選擇。
「胃鏡減重」就是利用一般的無痛胃鏡方式,來進行一連串的減重治療。藉由胃鏡輔助放置水球於胃部的治療方式。水球是一個矽質的球狀物,構造類似隆乳用的矽膠水袋,待放置入胃中後充入400至700毫升的食塩水即可。
它主要作用的原理是會佔據部份胃內的空間以減少進食量;透過放置水球形成飽腹感、減少食量。
這是一種免開刀的減重手術,經由胃鏡將水球放到胃內,再注入生理食鹽水讓胃的容量縮小,而增加飽足感的產生,不過時效比較短,只能放六個月就得將水球取出,手術費用也相對比較低。
大川診所腸胃科翁健緯醫師也提到: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透過手術方式減重,像是有胃腸道疾病、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或者是老年人,都不建議做減重手術,如果真的什麼方法都試過,體重還是減不下來,一定要先諮詢醫師意見,千萬不要隨便嘗試偏方,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