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百科

醫療百科

『長新冠』又是什麼?

發表日期:2022/06/10

小編也確診了COVID-19,快篩陽性(2條線),去醫院做了PCR報告陽性。當下小編也心慌慌,為什麼我也中獎了,但是也只能面對疫情的殘酷啦。

剛開始是鼻涕倒流2天,後來咳嗽有痰、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發燒,因發燒只有一天就退燒了,應該是「輕症」,其實只要「沒有嚴重到要住院」就叫做輕症。小編就乖乖的居家隔離照護,採一人一室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好險沒有擴散居家傳染。隔離期間就是視訊看診,積極症狀治療,期間有輕微腹瀉的症狀,但是咳嗽一直斷斷續續,痰不易咳出,咳到眼球都充血了。

 

小編解隔離之後,擔心的就是COVID-19產生的「長新冠後遺症」?

我現在還是有一點點咳嗽,有一點痰。我聽到很多確診的朋友,已經2個月了,到現在都還是在咳嗽。

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被稱作長新冠,也是一般人所害怕的「後遺症」,

WHO 將其根據「321」原則定義為:

3:確診或疑似感染 SARS-CoV-2病毒3個月後

2: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

1: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

 

隨著台灣的確診數字升高,長新冠的問題,也逐漸威脅台灣。全台已累計超過兩百五十萬例新冠確診者,雖然其中有99%的患者屬於輕症無症狀,並沒有立即的生命威脅,隨之而來的長新冠,仍造成許多確診者生活上的困擾。

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通常在染疫後的3個月內出現,最常見的症狀為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容易痠痛、運動不耐、胸悶、胸痛、咳嗽。另外像是嗅味覺異常、腹瀉、關節腫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智力衰退、頭暈、頭痛等新冠後遺症。並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更久。長期下來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睡眠障礙、以及憂鬱、焦慮以及情緒低落。

 

近來國內外研究及病例都發現,無論輕、重症,甚至無症狀患者,都有可能留下後遺症,長新冠後遺症,以女性、肥胖、老人風險較高。

確診康復3個月後,是追蹤長新冠的重要時機,如果你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可能是長新冠的表現,並盡快就醫評估治療。

要預防長新冠發生,則要避免染疫時發生中、重症,因此若高風險族群染疫後還是輕症時,由醫師評估是否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而避免病情惡化,發生長新冠,若發病後5日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減少演變為中重症、死亡的機率。

 

大川診所王祝任醫師表示:預防長新冠的措施是打疫苗和避免染疫,調整生活型態,以及搭配一些緩和運動,補充蔬果維生素、蛋白質、適當的運動,透過增強染疫當下的免疫力,減少長新冠的發生,只要有良好生活習慣是可以慢慢恢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