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百科

醫療百科

為何常常都在『鐵腿』?

發表日期:2014/12/12

是否常常發現走路不遠即感覺到下肢肌肉酸痛難忍,非得停下腳步休息,疼痛才會減緩。小心!這可能是罹患周邊血管疾病的徵兆!

 

 

一、什麼是周邊血管疾病呢?

 

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的動脈血管內壁都可能會因脂肪斑塊沉積鈣化、失去彈性、甚至因炎性反應合併有內膜增生的現象,造成動脈內徑逐漸狹窄,血流量減少,使得遠端組織所得到的養分及氧氣不足。輕者產生冰冷、疼痛及傷口不易癒合,重者皮膚潰瘍、組織產生壞疽需要截肢!周邊血管疾病通常好發於年紀較大的人,其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此病,因為男性的生活習慣外(例如:抽菸、油膩飲食等),女性荷爾蒙似乎扮演了某種程度保護血管的角色。有抽菸習慣、高血壓、腎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等疾病都是高危險族群。家族遺傳也有可能導致疾病發生。

 

 

二、該如何知道自己罹患周邊血管疾病呢?

 

在沒有外傷的前提下,以下敘述有幾個典型的症狀:

 

1. 間歇性跛行

當患者跑步或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或大腿肌肉就會突然感到酸痛,需要立即停下腳步休息,症狀才可緩解或完全解除。但若再進行類似活動,則症狀就會再一次出現。

 

2. 患側營養不良

因為血管狹窄後血路循環差,小腿腿毛變為稀疏易掉落,小腿肌肉萎縮變形,末梢的腳趾甲也因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而變厚、鈣化且易碎。

 

3. 放下潮紅,抬起泛白

當主要的大動脈狹窄甚至阻塞時,周邊微小動脈血管會代償性地增生,散布在組織及皮下。因此當患者雙腳放下時,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血液較能集中在雙腳,造成微小動脈血管膨脹起來,這時雙腳就會呈現紅、腫、熱、脹等現象。相反地,當患者雙腳抬高時,缺少地心引力的幫助,血液沒有足夠的力量通過狹窄處到達雙腳,因此雙腳呈現蒼白、冰冷、發麻甚至疼痛。這是末期周邊血管疾病的重要徵兆,千萬不可不注意!

 

當有上述情形發生時,應積極與心臟內科或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求助,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療的方法主要以改變生活方式配以藥物治療,只有當兩者皆無法緩解症狀或出現嚴重之併發症者,才可能需要接受血管修復成型術(類似心導管的方式使用氣球擴張合併支架置放)或外科手術(以其他部位的血管或人造血管來進行繞道手術,跨過阻塞的血管)。

 

 

三、已罹患周邊血管疾病的病友該如何保養

 

大川診所王祝任醫師說:「已罹患周邊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藥物的治療外,必須將可能的危險因子降到最低,以避免疾病惡化。」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停止吸菸」。除了自己不抽菸外,也勸誡自己的朋友不要抽菸,以減少吸入二手菸的可能。一旦確實停止吸菸,血管疾病是有機會減緩甚至改善的!

 

飲食方面,建議的飲食以七分飽為前提,多攝取高纖食物,例如:五穀類、蔬菜、水果。肉類以家禽魚類為主,羊、牛、豬肉等則均衡適量取用。烹調選用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橄欖油,少用含飽和脂肪酸的牛油、豬油。避免油炸,儘量多採用涼拌、水煮、清蒸等方式烹煮。

 

天冷活動量低,易造成血液滯留黏稠度上升,越發容易促使血管阻塞。相反地,即使血管已經狹窄阻塞,患者假若能漸進式地運動,當肌肉感到酸痛時便稍加休息,反覆且小心地刺激缺氧反應並逐漸拉長行走距離,反而可刺激新的小血管生成來取代原本阻塞的血管!

 

此外,也請小心呵護雙腳,除了保持雙腳清潔外,避免穿著硬底、擠腳、甚至會摩擦到皮膚的鞋子。避免過於潮濕而造成黴菌感染,過於乾燥而造成足部龜裂。小心走路避免踢到異物或是路面突起。一旦有傷口,必須仔細包紮消毒,以避免原本就因循環變差不易癒合的傷口更加惡化,進展成膿瘍、潰爛最後需要截肢的處境。